欢迎光临橙果MALL-科技成果交易平台!
首页  >  新闻详细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态势与方向

发布时间:2023/6/1 0:00:00 来源: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制度环境持续改善,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地位更加突出,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是全球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性力量,因此,要在强化顶层设计、优化空间布局、提高集群间协同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等方面协同发力,有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的发展态势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的重要路径、构筑未来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当前,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配套环境好、带动作用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众多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产业增长强劲。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产业增加值增速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党的十八大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提高近一倍。有关数据显示,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3.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8%,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快7.2个百分点。又如,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产值占比由2012年的18.1%提高到2021年的41%,年均增长19.8%,远高于9.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韧性能力增强。世纪疫情给各行各业带来较大冲击,诸多行业因疫情防控、产业链中断而受到波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尽管也受到较大冲击,但承压前行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呈现出远超其他行业的韧性。据有关数据统计,从2020年一季度开始,战略性新兴产业典型企业的企业家信心和行业景气指数分别逆势上升,处于较强景气区间,2020年4季度企业家信心和行业景气指数便回到疫情前状态。2022年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行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35.5和136.4,环比分别增长7.0和6.0个百分点,持续引领产业升级。

  区域重大战略支撑更加凸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强力支撑了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航空航天、节能环保产业集群依托大院大所集聚等优势,加速了京津冀地区新动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与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群,强力支撑了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基础,完善了区域产业体系功能。移动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生物、数字创意等产业集群蓬勃发展,推动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新技术新业态快速兴起。

  产业生态不断优化。近年来,各地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了诸多政策措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成本,加快完善产业融合集群的创新创业生态。深圳市2017年—2021年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4%以上,依托5G龙头企业牵引,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加快前沿应用示范场景落地,形成了5G产业生态和产业集群,通过分别与软件控制和生命科学结合,诞生了大疆、迈瑞为代表的无人机和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重要方向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要深刻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局性、引领性特征,准确把握“融合”“集群”的主要特点,着眼于强化顶层设计、优化空间布局、提高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等方面,推动战略性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更加稳健、持久和健康。

  加强统一规划和宏观指导。面对新一轮前沿科技发展浪潮和国际竞争,各主要经济体持续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美国发布《关键和新兴技术国家战略》《美国将主导未来产业》《无尽前沿法案》《先进制造伙伴计划》等,欧盟《加强面向未来欧盟产业战略价值链报告》《欧洲新产业战略》,这些都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我国也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关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合作协议》等多个政策文件和规划,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指明方向和提供强力支撑。新征程上,要着眼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用新发展理念统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构建产业集群梯次发展体系,分类分批培育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引导和储备各具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形成分工明确、相互衔接的发展格局。

  因地制宜优化空间布局。当前,第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分布在44个城市,北京、上海、武汉均有4个,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新型功能材料、信息技术服务、智能制造等领域。但是这些城市可供开发的土地有限,工业用地新增空间不足,限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的发展。各产业融合集群内企业间、产业链间,集群间技术、人才、数据协同开放程度低,难以发挥促进溢出效应。各地要立足优势特色产业基础和发展定位,明确突破口、找准发力点,积极储备一批具有良好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形成配套储备。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健全产业跨地区转移相关机制,动态评估集群建设情况,加大对产业集群的分类指导和支持。

  着力提升集群内和集群间创新协同能力。这些产业集群融合渗透程度低、产业边界相对清晰,要素及各类主体互动不够、产业链协同性有待提升,产业间协同创新较少,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不足。因此,需强化集群内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化组合推进创新体系。打造面向产业融合集群的全国性创新平台,强化相关产业集群之间联动衔接、高效合作,加速跨产业、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整合,共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还较大,在核心基础零部件、重大基础装备、关键基础材料、基础工业软件和基础技术等方面还较薄弱。部分产业集群中龙头企业缺乏对上下游企业的整合能力和引领带动作用,各企业之间缺乏有效分工协调。因此,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提升集群内各类主体科技创新水平,加快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领域短板,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实施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贯通工程,建立龙头企业引领示范,大中小企业协同攻关、联合验证、长期合作等机制。发挥“链主”聚合带动效应,优化产业融合集群生态,聚焦产业融合集群发展难点堵点,强化要素保障和政策扶持,加快形成宽容试错、激发市场活力的生态环境。



联系我们

  • 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
  • 联系电话:010-68709919
  • 邮       箱:zhonghui@niita.cn
  •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3号楼

官方微信

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 版权所有 Rights Reserved ICP证: 京ICP备1705767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7544号